主页 > 美文 > 正文

在山的那边教案

2025-02-27 07:25:20 来源:维优集 点击:0
在山的那边教案

在山的那边教案

在山的那边教案(通用18篇)

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,时常需要编写教案,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,进而选择科学、恰当的教学方法。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在山的那边教案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1

○教学目标

1、朗读诗歌,品味语言

2、联系生活,感悟人生

○教学重点难点

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,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。

○教学方法

朗读法、讨论法

○教学时数:

1课时

○教学设计:

一、导入

同学们,当你进入中学,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,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。追求美好的人生,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。但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呢?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《在山的那边》,相信这首诗会对大家有很大的启示。

二、学习生字词

1、同学们在小学一定都学过诗歌了,喜不喜欢诗呀?

诗歌是通过精炼、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,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,用情去读,用心去悟。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,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,帮助自己成长。

2、 学习生字词 :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

注意:扎这个字有三种读音,分别是zhā(刺,钻)、zhá(挣扎)、zā(捆,缠束:扎辫子),在诗中应读zhā,“扎根”指植物的根向土壤里生长。同学们回去以后还要去查查字典,记在你的笔记本上。字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最好的老师,大家一定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。下面请大家把生字齐读一遍。

三、朗读

1、如果你们来写《在山的那边》,你们会写什么呢?

2、在诗人王家新笔下,那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?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。有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吗?

3、大家评评他读得好不好?好在哪里,不好在哪里?

指导: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,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,关键还要有感情,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,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,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。同学们读的感情不够,关键还是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够。

四、内容分析

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`内容。我再朗读一遍,在我朗读的过程中,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:

1、在山的那边是什么?“山”和“海”的含义是什么?

2、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?

3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?

下面我们来一起讨论这几个问题。

1、【在山的那边是海。“山”,就像是困难;“海”就像是理想。

2、从时间看:第一节写“我”童年时期;第二节写“我”长大以后。

从事情看:第一节写“我”渴望“海”;第二节写“我”追寻“海”。

从心理看:第一节写“我”的向往和困惑;第二节写“我”的感悟和信念。

从方式看:第一节是“我”与妈妈的对话;第二节是“我”与读者的对话。

3、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,即使遭遇挫折,曾经失望,也决不放弃,百折不回。

五.品读语言

在诗中,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?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,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,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。

我们把自己的发现一起交流、讨论,边读边议边品味,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。看谁的眼睛最敏锐,能发现美,能发现问题。

(课堂讨论)

好,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。

提问,品味描写诗人心理和情感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:

▼“小时候,我常伏在窗口痴想/—山那边是什么呢?”(表现了诗人小时候强烈的好奇心,脑子里充满了美妙的幻想。)

▼“妈妈,那个海呢?”(无限的困惑和沮丧,无限的向往与渴望。)

▼“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/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”(妈妈是无心插柳,这颗梦想的种子却在“我”的心中蔚然成荫。)

▼“是的,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/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/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”(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。“一次又一次”,强调了“我”失望的次数多;“又一次次”,强调了“我”不懈的努力;“一座座”,说明“我”遇到的困难非常多。)

▼“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/——那雪白的海潮啊,夜夜奔来/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”(诗人确信远方有海,也就是理想,日日夜夜在鼓舞着“我”不懈地奋斗,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。“我”对理想非常渴望,只有理想才能滋润“我枯干的心灵”。有了理想“我”就有了精神支柱,变得充实而有活力了。朗读这句要求充满对理想的渴望。)

▼“是的!人们啊,请相信——/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/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/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/而在这座山的那边,就是海呀/是一个全新的世界/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……”(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,诗人用来与读者共勉。“终会”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,而一旦理想真正实现,人们会惊喜万分。)

▼当理想与现实多次出现强烈反差时,诗人的情绪虽然一直是波澜起伏的,但其主导因素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?(诗人的主导情绪是积极的,诗人的梦因在现实中受挫变得更为内在,也更为倔强了。)

我们进一步的了解了课文,现在请全班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。

六、总结

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,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,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。正如歌中所唱“不经历风雨,怎能见彩虹”。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。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,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,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,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。大家有没有信心?

最后,我为同学们朗诵一下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诗《山高路远》作为这节课的尾声,让好诗伴你健康成长!

《山高路远》

呼喊是爆发的沉默/沉默是无声的召唤/不论激越/还是宁静

我祈求/只要不是平淡/如果远方呼唤我/我就走向远方/如果大山召唤我/我就走向大山

双脚磨破/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/双手划烂/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/没有比脚更长的路/没有比人更高的山

七.作业

1.抄写生字。

2.熟练朗读课文,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。

3.预习《走一步,再走一步》

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2

教学目标

知识与技能:

1. 加强朗读训练,提高朗读能力,通过反复诵读,达到熟读成诵。

2.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,初步感知诗歌内容。

3. 深入诗歌意境,涵咏体会“山”和“海”的不同含义,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。

过程与方法:

朗读、背诵;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。
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
体会作者“为理想而奋斗”的思想情怀;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。

教学重点

加强朗读训练,提高朗读能力。

教学难点

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,从中获得对自然、社会、人生的有益启示。

教学准备

组织学生认真预习《在山的那边》诗歌内容;查字典解决“读一读、写一写”和注释中的问题,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
教学方法

讲授

教学课时

一课时

教学过程

一、导入新课

同学们,当你进入中学,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,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。追求美好的人生,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。《在山的那边》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。这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。在诗里,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“梦”——对大海的热烈向往,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。每个人在童年时代,对生活,都有着美好而奇妙的“梦想”,对未来,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想。那么,作为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,我们的同学们你们又在想些什么呢?你心目中的“海”是什么呢?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,从中寻求答案。

作者简介王家新,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(现在丹江口市)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。1982年毕业,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。1985年借调到北京《诗刊》社从事编辑工作,1990年离开。1992年去英国。1994年归国,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。出版的`诗集有《纪念》(1985年)、《游动悬崖》(1997)等。

诗歌文体介绍:诗歌,文学的一类,与小说、散文、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。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,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,富于想象,语言凝练而形象,具有节奏韵律,一般分行排列。可以歌咏、朗诵。

二、检查学生预习情况

课后的读一读,辨字音形,解词语:

凝成(níng):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。凝,凝结或注意力集中,本词中作前者解。

诱惑(huò):文中作吸引、招引。另一义为使用手段,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。

一瞬间(shùn):一眨眼之间。瞬,眼珠儿一动。例:瞬息万变,转瞬即逝等。

隐秘(mì):隐蔽,不外露。另一义做名词解,秘密的事,例:刺探隐秘。

喧腾(xuān):形容声音杂乱,象开了锅似的。喧,声音大。

痴想(chī):发呆地想。痴,极度迷恋某物。

三、整体感知(指导学生朗读课文,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)

1.老师范读课文

2.全班齐读课文。

3.教师讲授朗读知识:重音(重读、轻读)、语速、停顿。

4.学生自由朗读课文。

5.学生讨论探究

A.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?"山"和"海"的只有表面意思吗?他们深层的意思是什么?

B.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,各表达什么意思?从内容、时间、象征意义上说!

C.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?

四、品读赏析

1.“我常伏在窗口痴想”,“痴想”的原意是什么?在这里有什么含义?

讨论并归纳;“痴想”原意是发呆地想,这里的意思是,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,达到了痴迷的程度。说明“我”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,追求新的世界。

2.为什么说是“隐秘的想望”?

讨论并归纳:因为“我”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,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,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,所以说是“隐秘”的。

3. 为什么说“山那边的山啊,铁青着脸”?

讨论并归纳:“铁青”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,也是“我”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。“我”爬上山顶,本以为能看见大海,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,大失所望,沮丧极了,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,脸色铁青。运用的是拟人手法。

4.“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”这一句是什么意思?

讨论并归纳:“我”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,现在明白这是幻想。所谓“零分”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。

5.“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”比喻什么?为什么说是“飘来的”?

讨论并归纳:“种子”比喻一个信念,妈妈给我的信念。山那边是海。这是妈妈由我的痴想、疑问而说起这话的,这话也并非指实在的东西,所以说是飘来的。

6.为什么说一座座山顶会“诱惑”着我?

讨论并归纳: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,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。

7.“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/——那雪白的海潮啊,夜夜奔来/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……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?

讨论并归纳:诗人确信远方有海——理想是可以实现的,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,鼓舞着“我”不懈地奋斗,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。“枯干的心灵”,比喻对理想的渴望。海潮“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”,就是说,理想滋润着心灵,使心灵不再枯干,变得充实而有活力。

8.“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……”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?

讨论并归纳:因为“全新的世界”是光辉灿烂的,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惊喜使人兴奋。

五.主旨反思

诗人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,那同学们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也一定有很多座高山等你去征服,那么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谈谈这首诗给你的启示!

教师小结:

在我们的一生中只有不断的探索,才会精彩,才有意义!对大家来说还会有很多的困难等着你,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!

六、作业布置

1、抄写课后练习:读一读,写一写

2、背诵这首诗。

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3

一、教学目标及重难点

教学目标

1.朗读全诗,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。

2.抓住探究的关键,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含义。

学习重点:

1.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。

2.“山”、“海”的象征意义。

难点:诗歌的主旨的明确。

二、教学设想

1.这首诗的重难点在于“山”与“海”所蕴涵的象征意义,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。

2.诗是用来朗读的.,教师应在范读的基础上,引导学生使用普通话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。

3.给学生定位于“语文学习的主人”,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情境,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。

4.本课教学拟一课时。

三、教学过程

1.导语:童年时代,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“梦”。有一个山区的孩子,童年时他幻想自己会见到大海,长大以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,那他的幻想实现了吗?他真的是在寻找“大海”吗?今天就让我们《在山的那边》去追寻答案吧!

说明:教师通过生动有效的导入,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,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,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。同时也体现了营造教室中的积极探究的心理氛围。

2.教师范读。(可以配乐朗读,音乐为钢琴曲《命运》。有条件的可以配合一些多媒体图片;也可让学生谈谈对自然中的“海”与“山”的认识)

说明:作为平原农村的学生,绝大部分对海与山的形象认识来源于电视、图画等媒体而身临其境者甚少。教师可以借助媒体的功能(或自己的生活经验)引导学生感受“海”与“山”,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。

3.学生自读,教师巡回指导。

4.找学生个读。(可以一人一节)

说明:“书读百遍,其意自见”,通过教师范读,学生自读,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“读”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,为理解全诗作铺垫。

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4

教学目标:

1、通过朗读训练,使学生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,做到读音准确、停顿恰当,能初步读出语气。

2、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,了解山与海的意象。

教学重点、难点:

1、诗歌朗读的停顿、节奏、情感。

2、山与海的象征意义的初步探究。

教学准备:

Powerpoint课件

教学过程:

一、导入 :

同学们,我前几天翻阅过你们的军训日记,走入中学校门的你们,憧憬着美好的学习生活,意气风发,踌躇满志。老师非常理解和欣赏你们,因为每个人都有梦,尤其是小时候,对未来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向往和设计。今天,我们要学习诗人王家新写的一首诗《在山的那边》,表达的也是诗人同样的情怀。

二、了解诗歌,了解作者情况,解决字词。

1、简要了解诗歌及朗读要求。

提问:同学们,你们了解的诗是什么样子的?

诗歌是通过精炼、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,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,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,用情去读,用心去悟。同时要联系自己的.生活体验,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,帮助自己成长。

2、关于王家新 (幻灯片)

王家新:湖北人,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,1985年任《诗刊》编辑。诗集有《纪念》(1985)《游动悬崖》(1997)

3、熟悉诗歌,解决字词。

a、请学生打开课本,自己试读两遍。第一遍解决字词问题,第二遍尝试有感情的朗读,理解诗歌的内容。

b、教师出示课件并请同学朗读生字词

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

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

漫湿màn 一瞬shǜn间

隐秘:隐蔽,不外露。

一瞬间:一眨眼之间。

诱惑:吸引,招引。

痴想:发呆地想。

喧腾:喧闹沸腾。

c、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?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。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。

教师有感情朗读课文。

(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,然后让学生讨论、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。 )

三、整体感知,初步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。

问题:

*山的那边是什么?请在原文中找出所有的回答。

*你认为诗中的山和海仅指的是大自然的山和海吗?它们还蕴涵着什么意味?

*你怎样理解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/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/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诗句?

四、再读诗歌,领会诗人艰难的探索、永恒的追求。

五、自学讨论。

(问题:在大家朗读的过程中,哪些地方给你的感触最深呢?哪些句子、哪些词你觉得写得最好?为什么?请大家思考,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看法。)

六、作业 。

1、字词练习

2、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。在你的生活学习中,一定也有无数座山,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写这首诗给你的启示。

回顾自己对诗歌的学习,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。

作简要记录。

读课文。或与同学合作解决字词。尝试理解诗歌感情。

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。

学生先根据自己理解说出词的意思,然后再归结词的准确意思。

学生听读时,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、停顿及意义重音。

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课文。

思考,集体讨论,发表自己的看法,积极理解诗的内涵。

(海是理想境界,山是重重艰难险阻,要达到理想境界,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,唯有不怕困难,百折不挠,才能实现人生理想。)

学生独立朗读,揣摩诗歌的情感。

个别学生做示范朗读。

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,思考诗句的内涵,体会用词的精妙之处,并和小组同学交流。

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,让学生能把自己和课文联系起来,便于学生投入诗歌的意境。

调动学生的学习体验,对诗歌的学习有准备。

要培养学生做笔记的好习惯。

不要以自己的范读取左右学生的感情,让学生有自己理解的空间。

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,掌握朗读节奏与重音,可以帮学生理解诗句意义。

调动学生主动思考,探究问题的积极性。

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,再读诗歌,更容易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。

为下节课深入的学习做准备。

继续加强诗歌与学生实际的情感链接。

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5

【教学目标】

1.理解诗文的象征意义及其蕴含的哲理,培养朗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。

2.朗读——运用“自助餐式的学习菜单”,自主、合作、探究。

3.学习作者为实现理想百折不挠、坚持奋斗的精神。

【教学重点】

朗读、鉴赏。

【课时安排】

一课时

【教学流程】

一、导入新课

同学们,今天我们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著名诗人王家新的诗歌《在山的那边》,现在先朗读课文。

二、朗读课文

要求:

(1)读得字正腔圆。

学生默读全诗,借助工具书,疏通字词、读准字音。

重点字词:痴(chī)想隐秘诱惑喧腾瞬(shùn)间

(2)读得抑扬顿挫。

注意诵读中的语气、语速、语调、停顿、重音等。

三、出示“学习菜单”,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

“自助餐式”的学习菜单:

读一读:如果你喜欢朗读,可以通过朗读精彩语句来品味诗歌深意。

吟一吟:倘若你爱好吟诗,可以吟诵与本文内容、情感相关的诗歌。

说一说:假若你擅长积累,可以讲一个和文章内容有关的故事。

讲一讲:或许你善于表达,可以讲述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。

赏一赏:也许你长于鉴赏,可以多角度赏析课文。

问一问:或者你善于发问,可以 向 老师、同学质疑,请求帮助解决。

四、学生自主学习过程

学生可能有以下选择。

1.赏一赏。

(1)多角度赏析。

(内容)这首诗抒写诗人童年的向往和困惑,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及给人的启示。

(人物)这首诗写出了一个充满幻想的“我”;写出了为了实现理想努力追求、不懈奋斗的“我”……

(时间)第一节写“我”童年时期;第二节写“我”长大以后。

(事件)第一节写“我”渴望“海”;第二节写“我”追寻“海”。

(心理)第一节写“我”的向往、困惑、失望和沮丧;第二节写“我”的感悟及坚定的'信念。

(方式)第一节写“我”与妈妈的对话;第二节写“我”和读者的对话。

(主旨)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,即使遭遇挫折也决不放弃的百折不回的情感,给人以深刻的启迪。

(写法)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,一个哲理。诗人取象于群山与大海,用大海比喻理想,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,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,意象壮阔,意蕴丰富。

五、教师小结

今天我们尝试了几种学习方法,其实,学习的方式很多,不只是今天涉及的这些,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大胆创新,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,学好每一篇课文。

六、板书设计

童年:向往、困惑,自然界的海(实)

在山的那边——海百折不挠、必定成功

成年:感悟、坚信,信念凝成的海(虚)

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6

教学目标:

1、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,做到读音准确,停顿恰当,能初步读出语气。

2、整体感知诗歌内容。

3、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,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。

4、树立理想,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。

教学重点:

1、朗诵课文。

2、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。

3、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。

课前准备:

教师:录音机、磁带(钢琴曲《大海》)、投影仪。

学生:熟读课文。

教学设计:

一、导入新课:

每个人在童年时代,对生活,都有美好而奇妙的“梦想”,对未来,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。那么,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,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?他们的想法,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?

今天,我们学习诗歌《在山的那边》,和山里的孩子一起,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。

二、检查学生预习字词(投影出示)

1. 给加点的字注音。

2. 形似字辨析。

3. 解释词语。

三、指导学生朗读课文,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

1、范读课文,可播放背景音乐。

学生听读时:

a.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、停顿及意义重音。

b.理解诗中“山”与“海”的意思。

2、组织学生讨论“山”与“海”在诗中的意思。

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,能说对大意就行。老师要以鼓励为主,即使说的不全面、不深刻也无妨,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。

3、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。

a.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。

b.再挑选意义重音。